先说结论:鉴于国际形势、我国粮食结构特性及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与成熟黑牛策略,对转基因大豆种植的态度,已经从“严防死守”到“试点探索”,再到“探寻商业化、规模化种植”的关键性转变。
当我们审视中国的大豆供给格局,一组数字令人深思: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1.05亿吨,全球第一;对外依存度达到惊人的83.6%,也是全球第一。这意味着国人餐桌上的每10斤大豆及其制品,有超过8斤来自海外。
而更值得关注的是:这1亿多吨进口大豆中,转基因品种占比高达99.12%,高达1.041亿吨,而进口的非转基因大豆数量不足100万吨。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在出现:我国虽未大规模种植转基因大豆,却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大豆消费国。
这一格局的背后,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深谋远虑
在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硬约束下,保障水稻、小麦等口粮的绝对安全是首要任务。因此,通过进口大豆相当于\"借地\"于美洲,用全球资源保障国内的食用油和饲料供应。但过度依赖进口也带来风险,推动国产大豆产业升级势在必行。
转折点已然来临——经过多年布局,我国转基因大豆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突破。从2021年到2023年,农业农村部在内蒙古、吉林、河北、云南、四川等省份开展产业化试点,为商业化种植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2023年底,随着首批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,政策\"绿灯\"正式亮起。2024年至今,我国转基因大豆的品种越来越多,试点区域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,已基本走完小范围试点推广阶段,目前已开启规模化种植阶段。
这场农业科技革命完全由“本土力量”主导
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、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,以及、中国农业科学院等\"国家队\"科研院所,成为推动产业化的主力军。值得注意的是:当前政策对外资参与转基因种子业务有严格限制,这为本土企业发展创造了宝贵窗口期。
以2024年为例:我国政府审批且通过的转基因大豆、转基因玉米等作物品种黑牛策略,全部是国产技术、国产知识产权。确保我国在种业领域的自主研发和控制权,确保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不受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制约。
试点结果令人振奋,转基因大豆展现出两大核心优势:一是\"降本\",通过抗除草剂性状,可实现\"一喷封杀\",亩均除草成本降低50%以上,节省50至70元;二是\"增产\",有效控制杂草竞争后,亩产提升幅度达8%至12%。
以我国大豆平均亩产130公斤计算,这意味着每亩可增加10至15公斤,在技术迭代和优化后,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50公斤以上。
与其让美洲赚钱,不如交给自己,更加放心
放眼全球,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主流选择。巴西、美国、阿根廷等主要生产国种植的几乎全是转基因品种。这些国家凭借技术优势,实现了大规模、低成本生产。我国要提升大豆自给率,必须直面这一现实。
然而,发展转基因大豆绝非简单模仿。我国采取了独特的路径:一方面通过《种子法》、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(负面清单)》等法规,确保产业自主可控;另一方面以公益为导向,不收取专利费,让利于农。
这种国家主导、公益先行的模式,与跨国公司的商业化运作有本质区别——从“863”项目开始,中国投入生物技术研发超40年,耗费了两代科学家和企业家的青春。但产业化的挑战依然存在。
首先是产业链协同问题,从种子、农药到种植管理、收储加工,需要全链条配套升级。其次是社会认知问题,需要加强科普宣传,增进公众理解。理解的核心是不得不为,不得不这样做。
以2024年为例:我国进口1.05亿吨大豆,其中的“非转基因大豆进口量不足100万吨”,超过1.04亿吨都是转基因大豆。占比如此之高,不是我国不想进口非转基因大豆,而是没有地方购买,各国种的都不多,卖的更少。
南生在之前几篇文章中曾提到:俄罗斯的非转基因大豆产量全球第二,但2024年的产量却也只有700万吨,这还是创下历史新高后的结果。更重要的是,俄罗斯希望扩大大豆制成品的出口。
而不是直接出口“附加值偏低的原始大豆”,从而导致:俄罗斯在2024年销往中国的大豆数量暴跌至61.36万吨。而乌克兰、加拿大、埃塞俄比亚等为数不多的种植、出口非转基因大豆的国家。
销往我国的非转基因大豆数量就更低了——单个国家往往就是几万吨,甚至是不足1万吨。整个2024年,我国进口的非转基因大豆数量不足100万吨。看到了吧,根本无法指望国际社会。
而我国自身的耕地数量有限,想要降低大豆对外依赖度,在不能通过扩张种植面积的办法解决背景下,只能是寄希望于提高单产——这就离不开转基因技术。这就是现状,与其大规模从美洲进口,被特朗普勒索,让他们赚钱。
不如自己干吧,降低对外依赖度。自己干的另外一个好处是:种子自主、技术自主、企业自主、品质与标准自主。这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,也是将大豆供给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必由之路。
2025年被视为我国转基因大豆规模化种植的\"元年\"
不久前,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撰文称“2025年被视为我国转基因大豆规模化种植的元年”——种植面积有望达到1000万亩左右,约占全国大豆总面积的5%至8%。规模虽然有限,但标志着商业化从0到1的突破。
随着更多品种通过审定,种植经验积累,这一比例将快速提升。从根本上说,推动转基因大豆产业化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落子。它不是在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之间做简单选择,而是在保障主粮安全与满足副食需求之间寻求最优解。
通过这项技术,我们可以在相同耕地面积上生产更多大豆,这本身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。前路虽仍有挑战,但方向已然明确,基础已经夯实。在坚守主粮安全底线的同时,尽可能多地“夺回”大豆供给的主动权,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